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工商大学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游戏“数商智链 乡建新篇”暑期社会实践团奔赴北京市顺义区北务镇,以青年力量助力乡村发展。在校团委的整体布局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实践团通过走访农业大户、对话村镇"两委"、实地考察等方式,挖掘北务镇特色资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新思路。
村“两委”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实践团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两委”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领头雁”作用,首站前往东地村村委会进行访谈学习。
在村委会办公区域,实践团看到了建设完备的流管站、矛调室、“北京农商银行”乡村便利店、警务室和巡防站。东地村妇联副主席李建的介绍中,这些都是便民利民的基础保障,也是村委会诚心诚意服务村民的深刻体现。通过访谈,实践团了解到,东地村村委会结合实际制定了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专项规划和年度任务。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日常会入户走访农民群众,及时协调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组织动员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乡村振兴。
李建在访谈中表达了对于希望更多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的需求,村“两委”日常的事务性文书工作和村镇特色宣传策略都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做进一步优化。东地村现在的振兴之路,已经由村“两委”带着村民稳稳铺就,未来年轻力量的加入更将让这方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在北务镇的老兵农场,退伍空军干部王海身后是成片的蔬菜大棚,在他的手上,布满着十几年军旅生涯与农场耕耘的痕迹,每道纹路里都藏着“让大家吃上放心菜” 的朴素期盼。在这里,不仅有现代农业的蓬勃生机,更有满墙长征精神的红色印记,二者交融,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文化弘扬有机结合的生动实践。
2014年,放弃舒适安置的王海带着部队赋予的初心租下30亩地。“部队培养了我,得回馈社会”,这句简单的话,在岁月里发酵成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他将自己融入北务的热土,也把个人创业和集体增收紧紧绑在一起,成了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体现了国家政策的“大设计”如何对接乡土实践的“小需求”。
正如王海说的“年轻人有的是时间和机会,你们要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红色基因将继续与产业活力交融,让长征精神在乡土播种,让每个乡村振兴的脚印里,都开出不忘初心的花。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团为了准确理解“乡村特色产业”的内涵与核心要义,深刻把握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意义,进一步了解能人主导的产业模式如何发挥优势促进乡村发展,前往了北京一景九田公司,与负责人孙玉斋围绕经营模式、发展前景等展开深入交流。
“分成10份,只占一份叫一景,剩下的九分全靠品质说话。” 孙玉斋这样解释“一景九田”的得名初心。从五个月挖一口井开始,他花了五年时间改良土壤,坚持自然授粉、无激素种植的健康食物种植,实现了大树四季移栽、当天种植当天开花的可能,建成了“一步一景”的园林式露营地。
“知识与经验结合才是财富”,这是孙玉斋创业多年的信条,也是他对实践团学生的忠告和期盼:“年轻人带着科技意识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发展中,农业的未来将会是光明的。”这位新农人用“能起早摸黑,就已经成功一半”的韧劲,在九分田地里耕耘着一分景的诗意,更耕耘着健康农业的未来。
北务镇的土地上,有基层治理的烛火,也有产业深耕的种子,更有青春奔赴的星光,交织成乡村振兴的动人注脚。对新葡萄新京威尼斯游戏“数商智链 乡建新篇”实践团而言,这次实践是一次与土地的约定——将从北务镇收获的热忱,化作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的光,让“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成为写满土地深情与青春担当的永恒诗行。